在農牧局的牽頭下,我們和許多合作社共同建立了
移動奶站,還有剩余的17家今年也要簽訂協議。除了瑪多縣,其他五縣我們都有奶源基地。我們在各個
移動奶站都建立了監測站,這樣可以對當天的鮮奶進行檢測,看有沒有抗生素,看脂肪等各種指標合不合格,如果發現問題,及時糾正。這樣就從源頭來促進帶動牧戶產生優質的奶源。
企業派技術員到合作社來搞培訓。裝車前的加熱消毒怎么弄,早晨和下午的奶子能不能混到一起,隔夜的奶子會給奶粉質量帶來什么影響,露天擠奶時衛生達不達標等,全部擺在紙上,一項一項解決。
在合作社每一個奶牛養殖點,都有一個小型的
鮮奶運輸車,把合作社的牦牛奶集中起來運送到企業,這種集約生產的好處是以前的一家一戶模式不可比擬的。
果洛牦牛產奶的高峰期集中在七八九三個月,這幾個月牧民剛好在較遠的夏季草場,也是海拔較高、較分散的地方,所以我們就把流動奶站建立在相對比較遠的夏季草場,人口比較密集的地方,讓企業自己去取。企業要安排技術人員對牧民進行培訓。因為合作社剛起步,鮮奶運輸中肯定會出現衛生不達標的問題,為此州上提出修奶站。現在全州有八個大型奶站,32個小型奶站,還有流動奶站,讓企業去運作,產權歸合作社。
農牧局牽頭建奶站,對乳品加工企業幫助很大,現在我們做奶粉,企業的技術先進之后,冬天即便沒有牛奶,但夏季多收的牛奶可以全部噴成粉,儲藏在我們的冷藏室里,冬季哪怕沒有奶我們也可以生產奶粉,產品是不會斷的。這樣內地的一些大的商超,我們也敢簽合同。